研究院简介

北医院由“针刀泰斗”庞继光教授所创办,成立于年,是国家相关部门经过严格审核批准成立,集针刀医学研究,技术交流、合作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单位。

在科研方面,研究院秉承“科学严谨、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庞继光教授为科研带头人,下设有基础针刀医学研究小组、针刀与精细解剖研究小组、针刀与现代化影像设备结合应用研究小组、针刀与微创介入技术联合应用治疗颈腰椎突出症小组等多个小组,共同组成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科研团队。

在教学方面,研究院大胆开创了“以医院针刀专科为课堂,以诊治病人为中心,以形象教学为手段,以教会操作针刀为宗旨”的新教学方法;秉承“一切从学员角度出发,有问必答,毫无保留”的教学特点,尤其加强学员基本功训练,力求每位学员都能正确控制针刀、操作针刀。

“学术先行、技术善后、构建针刀强大的技术保障”是研究院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一贯宗旨。医院建立临床培训合作关系,并与多省份解剖教研室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每年定期举办高质量、高水平的针刀精细解剖训练营。

在庞继光教授的领导下,这支年轻的团队在为中国针刀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着。

前锯肌损伤好像并不多见,但是,只要认识它,它就不少见了。肩胛下滑囊炎虽说应该多见,却诊断的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组织部位深在,疼痛于肩胛骨下,所以病人不能准确指出确切的病变部位;而医生在检查时便不易发现其准确的疼点所在,故确诊率不高。这些病人虽然痛苦不堪,却很少得到恰当的治疗。针刀微创手术对此病的疗效极佳。

一、相关解剖

(一)前锯肌(图2-3-8-1)

位于胸外侧中上部,呈锯齿状起自上8~9个肋,几乎占据了胸前壁的1/2;其肌腹进入肩胛骨的肋面,并以线状的附着形式抵止于肩胛骨脊柱缘肋面的全长,包括肩胛骨上、下角在内。

该肌其起点可分为三部分:

上部为颅侧部,起于1~2肋骨与两肋之间的腱弓,止于肩胛骨的内上角;

中部为放散部,起于第2~3肋骨及其腱弓,其纤维呈扇形,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缘;

下部为集合部,起至第4~9肋骨前壁中段至腋前线的骨面,止于肩胛骨的下角。

其功能有四:外旋肩胛骨;外展肩胛骨(肩胛骨绕胸壁向前移动);使肩胛骨紧贴于胸壁;辅助胸式呼吸(呼吸辅助肌)。受胸长神经支配(C5-7)(图2-3-8-2)。胸长神经发自C5-7神经根,有时C8也参加。通常臂丛神经中只有一个神经根参与组成胸长神经。前锯肌的颅侧部大部由C6-8有关;放射部由C5-7支配;集合部由C5-6与C7构成的支支配。前锯肌是肩胛骨与胸壁相连结的主要肌肉,与胸壁形成肩胛胸壁关节。胸壁与肩胛骨之间被前锯肌分隔成前后(上下)两个间隙:

1.前肩胛前间隙位于覆盖前锯肌前面的筋膜和贴在胸壁外面的筋膜之间,是各方都密闭的间隙。间隙内充满板样的蜂窝组织,可保证肩胛骨沿胸壁活动。该间隙常有两个滑膜囊:其一是位于肩胛骨与上3根肋骨之间的肩胛下滑液囊,位于前锯肌和胸廓上外侧部之间的蜂窝组织中。其二是肩胛骨下角和胸壁之间的前锯肌下滑液囊。

2.后肩胛前间隙位于覆盖肩胛下肌之肩胛下筋膜及前锯肌之间,是腋窝的直接延续,其内填充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肩胛骨的周围还有其他肌肉附着,因此,其运动:上、下可达~mm、内收、外展达mm、旋转范围达60°。在工作、劳动和运动中,提物、举物的劳作及举重等运动中,此类活动无一不需要前锯肌在紧张的收缩下将肩胛骨固定于胸壁上来完成,因此前锯肌也易于受伤。

二、病因病理

(一)病因

一般为外伤引起,但非外伤所致者也并非没有。病人多为运动员,特别是举重运动员常见。究其原因可能是,举重量过大,如超过体重的90%,则易引起前锯肌损伤,这是原因之一;其二、在运动中已疲劳的情况下更易产生损伤;其三、举重运动的技术错误等。而一般工作人员也常见到这类病人。多为中老年病人,经常做一些背、扛的劳动的人们,或经常提秤称物的经营者等。

(二)病理

此肌病变发生在上段时,使肩胛骨向前、上臂前屈受限;病变发生在中下段时,则肩胛骨外展、外旋、臂上举明显受限,超过°甚为困难,不能超过头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病理改变,一是腱损伤,即前锯肌和肩胛下肌在肩胛骨内侧面的腱附着点处的损伤;另一方面是肩胛骨与胸壁间的腱围结构的损伤,即多个滑液囊和脂肪垫的无菌性炎症。此肌与菱形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共同作用时,可使肩胛骨紧贴胸廓,有固定肩胛骨的作用,若此肌瘫痪,肩胛骨下角离开胸廓而突出于皮下,则产生“翼状肩胛”。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病史

一般都有劳损史或运动损伤史,多有举重物,举重等受伤史。如经常称秤的经营者就常有患此病者,便是长时间积累损伤所致;一些家庭主妇做针线活,如做被褥等活过累等;个别人找不到损伤史,只是做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却症状极为严重。这种病人要特别注意,应仔细检查,除外各种相关疾病,而后才能确诊。

(二)症状

1.肩胛部酸胀疼痛其位置多在乳房的外上部,轻者肩胛部酸痛,痛于肩胛下肩胛骨深面,病人能感到疼痛,甚至疼痛难忍。亦有人胸壁处单独出现疼痛,或胸壁与肩胛骨缘内侧面同时产生疼痛者。

2.肩胛与胸壁间疼痛重者肩胛骨、胸壁间疼痛,甚至不能呼吸,深呼吸时明显加重,病人可以清楚指出疼痛发生于肩胛骨下面,或/和胸部3~4肋外侧(乳房)部。

3.胸大肌放射痛由肩部深面向胸大肌放射,有时疼痛确实难以承受。

4.呼吸痛深吸气时疼痛加重,此为该肌损伤的突出特点,可与单纯肩胛下滑液囊炎区别。

5.吞咽痛有个别病人出现吞咽水或食物时,咽喉与食道产生剧烈疼痛,不能下咽,以致多日不能进食,造成身体消瘦。这种病人要特别注意。

(三)体征

1.压痛点检查痛点时必须让肩部肌肉放松,然后用手搬动肩胛骨内侧缘,使肩胛骨内侧缘撬起,再以手指压向肩胛骨内侧缘的肋面处,方能得到压痛点。

2.肩胛下磨擦音活动肩胛骨时,可有肩胛骨内侧缘下的“吱喳”音,此为肩胛下滑囊炎的特点。

3.肩胛胸壁关节检查嘱病人放松肩部肌肉。检查者一手顶推肩胛骨外侧缘,另一手在其肩胛骨内侧缘由皮外插入肩胛骨与胸壁之间隙内,触及有无突起、压痛以及肩胛骨之活动情况。如手指不能插入,或有压痛和活动受限即为阳性。常见于肩胛骨与胸壁之间的粘连性病变。亦可从肩胛骨外侧缘的肩胛胸壁间隙检查其触痛处。

4.肩胛骨上常有叩击痛 肩胛下滑液囊炎时,没有呼吸痛,常有活动的“吱喳”音,是为两者的鉴别点。

(四)诊断性治疗

前锯肌起止处的痛点封闭,疼痛立即消失者可成立诊断。

(五)影像学检查无特殊意义。

(六)鉴别诊断

主要在于肩胛下滑囊炎与肩胛下肌损伤的鉴别。其区别在于肩胛下滑囊炎可出现磨擦音(“吱喳”音),但无深吸气时的疼痛;相反,肩胛下肌损伤则有深吸气时的疼痛,但却没有磨擦音。然而,两病同时存在的情况是相当多的,且治疗方法亦无二至,所以,它们的鉴别也就没有实际意义。其次是与胸长神经麻痹的鉴别。前锯肌由胸长神经支配,当胸长神经麻痹时则会出现:肩下垂,上臂不能推物,肩胛骨不能外旋,上臂外展困难,不能过头。外展时由于上臂的重量常使肩胛骨向内推移。可使病人面对墙壁站立,两上肢向前,肘部伸直,使手掌紧推墙壁,如有前锯肌瘫痪,则发生翼肩。

四、针刀微创手术治疗

(一)体位俯卧位(压痛点在肩胛骨后缘)或侧卧位(压痛点在肩胛骨前缘),上肢放于躯干两侧,嘱其肌肉放松,令肩胛骨稍抬起,使肩胛骨与胸壁有较大的空隙。

(二)体表标志

1.胸前外侧部1~9肋以乳房外上部起至腋前线的第9肋止,为前锯肌的起始部。

2.肩胛骨内上角的内侧面此为前锯肌颅侧部的肌抵止点。

3.肩胛骨外侧缘的内侧面此为前锯肌放射部的抵止点。

4.肩胛骨下角的内侧面此为前锯肌集合部的抵止点。

(三)定点

1.前胸外侧1~9肋骨面点从乳房外上方的第1肋至其下外第9肋的所有压痛点均可定点。其点必须定在肋骨面上。痛点多在2~5肋骨面上。

2.肩胛骨内上角内侧面点此点为前锯肌颅侧部肌束的止点。

3.肩胛骨内侧缘内侧面点可定1~3点。此点必须与肩胛骨缘内侧的皮肤上留有一段距离,至少要有10mm。只有这样进针或进刀至皮下后,才有调整针或刀的余地,针或刀才能倾斜很大的角度,几乎与皮面平行,并推进至肩胛骨内侧面下,还要使针或刀与胸廓骨表面呈平行状态。这样才不至于将针或刀误入胸膜腔中。

4.肩胛骨内下角内侧面点于肩胛骨下角内侧面点定1点,松解集合部的病变。

(四)消毒与麻醉

1.胸前壁麻醉有一定风险。胸壁皮下组织薄者以手指扪摸肋骨较易些,可以较清楚地摸准肋骨面。而对于那些较胖的人,扪清肋骨是比较难的。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就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必须扪准肋骨面后并压住,然后再进针或进刀,并直达肋骨骨面,再进行麻醉或针刀剥离手术。

2.背部的麻醉亦有特殊要求。先在定点处垂直刺入皮肤麻醉至皮下。然后,将针筒向脊柱侧倾斜,几乎与皮面平行。再后,在肩胛胸壁间或沿肩胛骨内侧面向间隙内推进,有时要将针头压弯以适应肩胛胸壁间的角度,将穿刺针平行肩胛胸壁关节间隙刺入间隙内。回吸无血、无气,在10~20mm的范围内注入麻醉药。

(五)针刀微创手术操作

1.前胸外侧1~9肋骨面点以手指扪清定点的肋骨,压住骨面从指旁进刀。刀口线与躯体纵轴一致,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小心探索式匀速推进,直达肋骨骨面。让刀锋自然浮起,再行纵、横疏通、剥离1~2次;然后,将刀锋移至肋骨下缘,沿肋骨缘切开前锯肌1~3下,即可出刀。任何一个肋骨上定点均如此操作。

2.肩胛骨内上角内侧面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进刀至皮下。然后,将刀体向脊柱侧倾斜,与皮面几乎平行,向肩胛骨内上角推进。最好先到达肩胛骨内上角骨缘,再将刀稍退出,调整刀柄角度,使刀锋沿肩胛骨内侧缘进入肩胛胸壁间隙内,约10~20mm,来回切2~3刀,再沿胸廓表面行通透剥离后,即可出刀。

3.肩胛骨内侧缘内侧面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与皮下组织。然后将刀体向腹侧倾斜,几乎与皮面平行,并向肩胛骨内侧面与胸廓外面之间匀速推进,达肩胛胸壁关节中段,此时,针刀已进入肩胛胸壁关节与其间的滑液囊中,行通透剥离即可。肩胛骨外缘与胸壁间点可用同一方法操作。

4.肩胛骨内侧面内下角点此点亦可称肩胛骨下角与胸壁间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与皮下组织。再向脊柱侧皮面倾斜刀体,几乎与皮面平行,然后沿肩胛骨内侧面向上外推进约10mm,行通透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五、注意事项

(一)本病的针刀微创手术操作要求严格,不得有误。特别是前胸部更要特别注意。因为操作部位与胸膜腔十分贴近,仅仅隔一层肋骨,且这层肋骨又有肋间隙,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针与刀。前胸部的操作必须在肋骨面上与肋骨下缘的层面上进行。也就是说,摸不清肋骨面不可盲目进针或进刀。针刀垂直刺入时,一定要直达肋骨骨面。如果将针或刀已进入皮肤后再去寻找肋骨,那将是很危险的,很易误入胸膜腔,造成气胸。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失误。而在肋骨下缘松解剥离时,针刀则只能在在肋骨缘上铲剥,切勿过深而刺入胸膜腔中。

(二)在进行背侧肩胛下操作时也应特别注意。肩胛下肌和肩胛下滑液囊位置深在于肩胛骨与胸廓之间,麻醉和针刀微创手术操作都比较困难。因此,首先必须摆好体位,使前锯肌松弛,让肩胛胸壁间隙开大。只有这样,麻醉与针刀的操作才能顺利进行。

病例

王某42岁

诊断:前锯肌损伤

症状:深吸气时疼痛加重、

针刀

治疗

前锯肌损伤临床手术视频

中华针刀医学泰斗庞继光教授

精彩内容请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kcmb.com/zzygc/13168.html

------分隔线----------------------------